群众路线教育让基层决策更接地气
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如何让决策更接地气?
盛夏傍晚的老槐树下,几个社区干部捧着笔记本挨个记录居民对健身广场改造的意见。张大妈边摇蒲扇边比划:"这器材区得加个遮阳棚,要不夏天根本没法用。"这些鲜活的声音,正在悄悄改变基层决策的样貌。
信息收集从"填鸭式"到"唠家常"
过去做居民需求调研,常见工作人员抱着问卷在小区门口"蹲守"。现在通过群众路线教育中推广的"板凳会"形式,工作人员直接坐到居民楼下的石凳上,听着蝉鸣声聊家长里短,发现了很多表格里问不出的真需求。
两种信息采集方式对比
项目 | 传统问卷调查 | 群众路线实践 |
平均参与率 | 38.7%(2020年社科院数据) | 72.3%(2023年民政部报告) |
有效建议占比 | 26% | 58% |
决策过程不再是"神仙会"
某街道办主任老李有次在晨练时听到大爷们抱怨:"老年食堂的菜太软烂,我们牙口好的吃着没劲。"这个细节促成了食堂推出ABC三种硬度套餐,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。
- 决策前:必须完成"五个一"走访
- 决策中:设置居民代表观察员席位
- 决策后:48小时公示期接受质询
决策流程优化对照表
环节 | 改进前 | 改进后 |
方案讨论时长 | 平均1.5小时 | 延长至3小时 |
反对意见处理率 | 61% | 89% |
执行监督有了"千里眼"
河长老周的手机里存着十几个钓鱼爱好者的微信,这些民间"水质监督员"帮他发现了3次偷排现象。这种来自群众的持续反馈,让河道治理方案得以动态调整。
监督机制升级对比
指标 | 原有模式 | 群众参与模式 |
问题发现时效 | 平均5天 | 缩短至8小时 |
整改完成率 | 76% | 94% |
暮色中的社区广场亮起路灯,新安装的智能健身器材区传来孩子们的笑声。远处办公楼里,工作人员正把今天收集到的23条新建议录入电子系统,键盘敲击声和蝉鸣交织成夏日协奏曲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