雾霾主题活动:艺术家如何用画笔与雕塑「呼吸」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胡同口张大爷总说:「这雾霾天儿,连糖葫芦都裹着层灰。」这话让我想起上周末在798看到的那个巨型肺叶雕塑——表面布满黑色颗粒物,远看就像块发霉的柿饼。艺术家们正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,把我们每天呼吸的痛楚变成了看得见的艺术。

一、当调色盘遇上PM2.5

油画家李晓峰去年在朝阳区做了个行为艺术:把画布挂在室外30天,让雾霾自然作画。最后呈现的灰褐色渐变,比任何人工调色都精准地复刻了北京冬季的天空色。他在采访中说:「这不是创作,是记录。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,画布忠实地存下了时代的呼吸记忆。」

1. 材料革命:从颜料到污染物

雾霾主题活动:艺术家如何利用艺术表达对雾霾的反思

  • 雕塑家王淼用静电吸附技术收集的雾霾颗粒制作城砖,垒成微型紫禁城
  • 纺织艺术家林芳把过滤网拆解重组,织出会随空气质量变色的窗帘
  • 徐冰的《尘埃计划》用北京雾霾颗粒压制成砖,在英国泰特美术馆砌墙
艺术形式材料来源展出效果数据来源
雾霾绘画自然沉降颗粒日均PM2.5浓度可视化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
可穿戴装置3D打印过滤材料呼吸频率与灯光互动清华美院新材料实验室

二、呼吸的仪式感:那些让人鼻子发酸的作品

去年冬天在草场地艺术区,有个叫《深呼吸》的装置让我记忆犹新。观众要穿过十层不同材质的「空气幕墙」,从江南的湿润到西北的沙尘,最后是带着味的京津冀雾霾模拟。策展人小赵告诉我:「有位哮喘观众走到第七层就哭了,说这就是他每天上班的路。」

2. 数据可视化:当艺术遇上科学

清华美院有个跨学科团队,把朝阳区监测站的实时数据转化成会跳舞的颗粒。超过200微克/立方米时,投影墙上的粒子会跳成《波莱罗舞曲》的节奏——「这是用优雅提醒危险,就像给包上糖衣。」团队成员小苏这样解释。

三、胡同里的艺术觉醒

我家隔壁刘婶最近在老年大学学版画,她最得意的作品是用防尘口罩拓印的《百脸图》。「每道褶皱都是活生生的,比年轻时绣的牡丹实在。」这些民间创作正在改变艺术圈的生态,去年798双年展破天荒设置了「素人雾霾主题展区」。

雾霾主题活动:艺术家如何利用艺术表达对雾霾的反思

3. 城市角落的生态艺术

  • 后海酒吧用雾霾监测数据调整灯光色温
  • 簋街餐馆推出「PM2.5套餐」,餐具是3D打印的污染物模型
  • 朝阳群众自发组织「空气刺绣」,用不同颜色的线记录每日空气质量

前些天在鼓楼西剧场看实验话剧,演员戴着改装过的智能口罩表演。当主角念到「我想要看清你的脸」时,口罩突然喷出白雾,台下响起此起彼伏的咳嗽声——不知道是艺术效果,还是观众的集体生理反应。散场时听见后排大叔嘀咕:「这戏看得人肺疼。」我想,这大概就是雾霾时代最真实的美学体验吧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