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通活动怎么玩,才能让用户心甘情愿掏腰包?
上个月路过小区营业厅,正巧遇见隔壁张姐在柜台前掰着手指头算账:"充300送扫地机器人?这个月宽带费还能打七折?"看着她眼睛发亮的样子,我突然意识到——好的营销活动就像菜市场刚出锅的糖炒栗子,香味飘得远,自然有人跟着香味走。
一、先整明白大伙儿为什么喜欢凑热闹
最近在营业厅蹲点观察发现,下午三点总有一波接孩子的家长顺道来问活动。这些四十岁上下的妈妈们最关心两件事:能不能马上省钱、礼品实不实用。有个大姐说得实在:"话费反正每个月都要交,能白拿个电饭锅干嘛不要?"
活动类型 | 咨询量增幅 | 转化率 | 用户留存 |
话费满赠 | 68% | 43% | 6个月 |
终端优惠 | 52% | 31% | 9个月 |
积分兑换 | 29% | 18% | 3个月 |
1. 别整虚的,直接给甜头最实在
去年冬天搞的"预存话费送羽绒被"活动,周边三个社区当天就办了200多单。营业员小王偷偷告诉我:"大妈们摸着被子的厚度直接掏钱包,比我们说破嘴皮子都管用。"
2. 活动周期要卡准时间点
春节前两周推的"全家桶套餐",办理量是平时的三倍。年轻人给老家父母办业务时,顺带就把自己的套餐升级了。这种一拖N的连带效应,比单独推个人套餐有效得多。
二、现在年轻人吃哪套?
上周在大学城营业厅看到个有意思的现象:学生们对摆在桌上的充电宝视而不见,倒是对"王者荣耀流量包送皮肤"的活动排起了队。这群Z世代要的不是实惠,是社交货币。
- 游戏联名卡:办理量同比提升120%
- 短视频定向流量包:续订率89%
- 电子券裂变活动:人均拉动3.2个新用户
1. 把选择权交给用户
参考京东PLUS会员的权益超市模式,我们试点了个"自选权益包"。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组合视频会员、云盘空间、外卖红包,上线首月就破了万单。
2. 制造紧迫感有讲究
之前做过对比测试:同样的宽带优惠,写"限量200名"的比"长期有效"的转化率高四成。但要注意饥饿营销不能玩脱,有个营业厅把"最后3天"挂了半个月,被客户吐槽上了本地论坛。
三、线下活动怎么搞出烟火气
上周末社区举办的"全家通信健康检测"挺有意思。工程师上门测网速、查套餐,顺带帮老人调手机字体。这种服务型营销让办理宽带升级的家庭多了四成,比单纯发传单有效多了。
地推形式 | 成本/人 | 转化率 | 客诉率 |
传统摆摊 | 15元 | 6.8% | 2.1% |
场景化服务 | 22元 | 14.3% | 0.7% |
异业合作 | 18元 | 11.2% | 1.3% |
现在看社区群里经常有人@营业厅小哥:"上次说的那个看家摄像头活动啥时候再来?"这种主动询问的客户,十个里有八个最后都会成交。
四、数据不说谎,复盘要跟上
上季度搞的"老带新"活动,开始用统一话术效果平平。后来根据用户画像分了三组:
- 给年轻用户推"组队抢流量"
- 给家庭用户推"共享省话费"
- 给银发族推"子女代付费"
调整后转化率直接从12%飙到29%,果然见人说人话才是王道。
最近在翻看《流量池》这本书时突然想到,咱那些办完活动就失联的用户,像不像超市促销时抢特价鸡蛋的大妈?下次是不是该在活动里埋个钩子,比如"连续三个月充值送额外奖励",让人买了第一次还想买第二次?
窗外的梧桐树开始抽新芽,营业厅门口又挂上了新的促销横幅。看着大爷大妈们戴着老花镜研究活动细则的样子,突然觉得这行当跟卖菜也没啥区别——得知道街坊邻居爱吃什么菜,还得会吆喝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