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动策划书里的品牌形象塑造:如何让传播更“接地气”?
上周在咖啡馆听见两位创业者的对话特别有意思——穿格子衫的小哥拿着活动方案直挠头:“预算批了30万做周年庆,可品牌部总说活动策划没体现品牌调性”,对面戴渔夫帽的姐姐抿了口拿铁笑道:“你这策划书里缺了品牌形象塑造的三板斧啊”。
一、藏在活动细节里的品牌密码
品牌形象不是挂在墙上的slogan,而是渗透在活动每个毛细血管里的基因。去年某国产运动品牌在儿童节做的亲子障碍赛就很有意思:
- 现场用回收材料搭建赛道(呼应环保理念)
- 完赛礼包里装着可种植的奖牌(强化可持续形象)
- 家长朋友圈晒图自动带绿色运动家话题(社交传播闭环)
1.1 五感渗透法则
某烘焙连锁店在店庆活动里玩得特别溜:视觉上用品牌色搭建7米高翻糖蛋糕,听觉定制了烘焙交响乐,嗅觉设置现烤面包长廊,触觉安排面团雕塑体验区,味觉提供限定款试吃盒——这场活动后品牌搜索量暴涨178%(数据来源:艾瑞咨询《2023新消费品牌观察报告》)
传统传播方式 | 场景化传播 |
单向广告投放 | 多维度沉浸体验 |
覆盖率22.7% | 记忆留存率68.4% |
(数据来源:CTR媒介智讯) | (数据来源:益普索《体验式营销白皮书》) |
二、传播链路上的小心机
某宠物食品品牌在领养日活动中的操作堪称教科书:前期在抖音发起流浪宝贝改造计划话题征集,现场设置美容焕新站,后期把参与宠物做成盲盒卡牌——整套传播物料自然植入产品包装,活动期间电商渠道销量环比增长310%。
2.1 社交货币制造术
- 某茶饮品牌在快闪活动中设计的方言灯牌墙
- 健身APP线下挑战赛的魔性加油手势舞
- 母婴品牌在亲子跑设置的成长刻度拍照框
这些设计暗合《社交传播学》里的分享动机模型,用户自发传播时就像在朋友圈盖品牌勋章。
三、别掉进这些坑里
见过最可惜的案例是某老字号在非遗活动里用力过猛:请了京剧大师表演,布置了仿古市集,结果年轻人觉得有距离感,老一辈嫌不够原汁原味——问题出在品牌形象与受众认知断层。
3.1 真实性检验清单
- 活动核心主张是否匹配品牌年报中的战略方向
- 现场视觉系统与VI手册的色差值是否<3%
- 互动环节能否自然带出产品核心卖点
最近帮某智能家居品牌做新品发布会,我们把枯燥的技术参数转化成家庭生活剧场,让观众在情景剧中自然get产品亮点。活动结束后市场总监笑着说:“这次请的媒体老师都不用通稿了,他们自己拍的短视频里品牌露出比脚本还多”。
窗外飘来咖啡师拉花的奶香味,想起《品牌接触点管理》里说的:每个活动都是品牌与用户的双向奔赴。当参与者自发成为传播节点时,那份策划书才算真正写进了消费者心里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