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豆紫米糕蛋仔派对到底好不好吃?一个甜品爱好者的真实测评
凌晨1点23分,我盯着冰箱里剩的最后半块红豆紫米糕,突然想起上周在旺角那家网红店排了40分钟队买的"蛋仔派对"——这玩意儿最近在小红书和抖音都快被吹上天了。作为常年混迹糖水铺的资深吃货,今天必须把这事掰扯明白。
先说结论:好吃,但别指望它能颠覆宇宙
你要是冲着"惊艳""绝了""天花板"这些词去的,八成会失望。但要是就想找个不太甜、口感丰富的下午茶,它确实能打80分。我连着三天买了不同家的版本(别问我体重),发现这东西的发挥特别依赖三个要素:
- 紫米的新鲜度——隔夜米会发硬,现煮的才有糯叽叽的质感
- 红豆沙的细腻度——带颗粒的版本和丝滑版本完全是两种体验
- 蛋仔的脆度——凉了之后就像在嚼纸板,必须趁热吃
拆开看每个组成部分
组成部分 | 平均水准 | 优秀标准 |
紫米糕体 | 黏度适中,米香淡 | 能吃到紫米颗粒感,回甘明显 |
红豆馅 | 甜度偏高,豆腥味偶尔出现 | 保留1/3完整豆粒,用海藻糖替代蔗糖 |
蛋仔外壳 | 普通鸡蛋仔水平 | 带焦糖脆壳,蜂窝结构均匀 |
最让我意外的是温度对口感的影响。刚出炉时蛋仔的蜂窝里会蓄着热气,把紫米糕蒸得微微发软,这时候红豆沙是流心的状态。但放凉到常温后,整个组合就像被抽走了灵魂——别信那些博主说"冷吃更清爽"的鬼话。
各家店铺实测对比
凌晨2点,翻出手机里的备忘录(是的,吃货都有专属打分表),发现试过的6家里:
- 甜蜜蜜:红豆沙甜到齁,但紫米是用竹筒蒸的,带着特殊香气
- 旺角冰室:蛋仔脆到能划破上颚,可惜紫米煮太烂
- 街边流动摊:意外地平衡,就是老板总偷工减料少放馅
最接近完美的是铜锣湾某个巷子里的老店,老师傅会在紫米里掺少量血糯米,红豆沙用陈皮熬煮。可惜上个月去发现关门了...现在想起来还心痛。
家庭自制可行吗?
试过三次,结论是:麻烦程度和回报不成正比。光是让蛋仔模具每个孔都受热均匀就够崩溃的,更别说控制紫米的含水量。有次水放多了,成品像在吃紫米胶水。
不过要是真想尝试,记住两个诀窍:
- 红豆沙炒到能堆起来但还会缓慢流动的状态
- 蛋仔面糊要静置30分钟消泡
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真相
现在说点得罪人的大实话:这玩意儿的流行很大程度是靠颜值。把传统鸡蛋仔剖开夹馅的创意确实上镜,但实际吃的时候:
- 馅料会从各个角度漏出来
- 每口吃到的比例随机
- 根本找不到优雅的吃法
最气人的是有次穿白衬衫吃,崩出来的红豆沙在领口留下永久性污渍。别问我怎么知道的。
哦对了,热量也是个坑。某连锁店号称"低卡健康",实测一块标准大小的就有380大卡(参考《香港街头食品营养分析》2019版),相当于两碗米饭。那些说"吃这个能减肥"的,建议他们去看看眼科。
到底值不值得尝试?
如果你:
- 喜欢糯叽叽的口感
- 能接受中等甜度
- 有耐心等现做的
那值得专门找家靠谱的店试试。但要是看到排长队就别凑热闹了——这世上还没发明出值得排一小时队的紫米糕。
窗外天都快亮了,冰箱里那半块紫米糕估计已经硬得像砖头。突然想起第一次吃是在暴雨天,热乎乎的蛋仔混合着微苦的紫米香,确实有那么瞬间觉得生活特别美好。食物嘛,说到底吃的都是当下的心情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