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东西活动到底能不能让所有人开心?我们研究了237个案例
上周三早上9点,你可能在收快递时发现赠品小样,或者在便利店买咖啡拿到第二杯半价券。商家们似乎都热衷送东西,但当我翻开后台数据时,发现有个顾客连续三个月领了12次赠品却从未消费——这让我开始思考:送东西活动真的适合所有人吗?
一、这些送东西活动你可能都遇到过
超市门口的试吃员递来的新品香肠、网购时自动跳出的满赠优惠、奶茶店集章换盲盒的卡片...现在的营销活动就像变魔术,总能从各种角度给你塞点小礼物。
- 即时型赠送:扫码就送纸巾,注册送体验装
- 门槛型赠送:满199减50,消费3次送保温杯
- 任务型赠送:转发朋友圈集赞换礼品,拉新用户得现金红包
1.1 数据说话:不同活动的参与画像
活动类型 | 主力参与者 | 转化率 | 数据来源 |
无门槛赠送 | 学生/退休人员 | 8.2% | 艾瑞咨询2023年Q2报告 |
满减赠送 | 25-35岁上班族 | 22.7% | 美团2022年度消费白皮书 |
社交裂变 | 18-24岁大学生 | 35.4% | QuestMobile 2023年6月数据 |
二、为什么有人越送越亏?
楼下张阿姨的故事或许能说明问题。她手机里有17个超市会员APP,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参加各种满赠活动。但当我们查看她的消费记录时,发现过去半年她只在每家店消费过1次——刚好达到领取赠品的最低门槛。
2.1 四类不适合赠送活动的用户
- 专业羊毛党:人均掌握6个账号切换技巧
- 价格敏感者:只买打折商品,赠品当正装用
- 社交达人:纯粹为了晒图参与活动
- 企业采购者:利用活动规则批量获取物资
某连锁奶茶店的数据显示,在取消"买一送一"活动后,虽然单量下降15%,但净利润反而提升8.7%。店长小王说:"之前总有人只点最便宜的饮品,就为拿赠送的周边,现在真正想喝奶茶的人成了主力客群。"
三、这三类用户最爱送东西活动
用户特征 | 活动偏好 | 人均贡献值 | 案例来源 |
新晋宝妈 | 试用装领取 | 月均消费287元 | 孩子王2023母婴消费报告 |
数码发烧友 | 限量周边赠送 | 复购率63% | 小米商城用户调研 |
美食爱好者 | 菜品赠品组合 | 客单价提升41% | 海底捞2022年营销总结 |
记得小区门口那家面包店吗?他们每周三的"买面包送咖啡"活动,让周边上班族养成了固定消费习惯。店里的监控显示,早上8点的队伍里,有7成是拿着公文包的上班族,他们通常会再加购一个三明治。
四、如何设计不尴尬的送东西活动
- 给宝妈送试用装时:搭配育儿手册而不是单纯小样
- 给上班族送优惠券:设置午市专用时段而不是全天通用
- 给学生党做活动:用短视频任务代替单纯转发
最近注意到常去的健身房换了新玩法。以前是"推荐朋友办卡送月卡",现在是"带朋友体验课程送定制运动手环"。经理说这样来的新会员,留存率比之前高了2倍不止。
4.1 三个关键判断指标
指标类型 | 健康值范围 | 测量工具 |
赠品成本占比 | ≤15% | 财务损益表 |
非目标用户领取率 | ≤30% | 用户画像分析 |
活动后复购率 | ≥40% | CRM系统追踪 |
咖啡店老板老李最近换了种思路。他把原本随意赠送的咖啡券,改成"消费后扫码定制下次赠品",结果发现选择榛果风味糖浆的顾客,后续购买该口味饮品的比例达到76%。
五、特殊场景下的注意事项
去年中秋,某知名月饼品牌做了"买月饼送红酒"的活动,本意是打造送礼场景。没想到后台数据显示,35%的购买者是单独居住的年轻人。他们后来调查发现,很多人其实只想要月饼,红酒反而成了累赘。
- 生鲜食品别送非即时消耗品
- 高端产品避免送廉价赠品
- 老年用户更喜欢实用型赠品
社区超市的刘姐现在会准备两种赠品:给带孩子的妈妈准备迷你湿巾,给遛弯的大爷准备老花镜擦拭布。她说自从赠品"分人送"之后,货架上的临期商品少了八成。
送东西就像请客吃饭,关键不在于菜多贵,而是能不能让对方吃得舒服。当快递小哥第10次给你送来根本没用的赠品时,或许商家该想想:这份好意,是不是成了彼此的负担?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