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在蕲春人民广场散步时,总能看到李阿姨带着红袖章忙前忙后。作为社区团结活动的"元老级"志愿者,她最近却在发愁:"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参加集体活动,咱们的包粽子比赛报名人数比去年少了三成..."
一、搞懂蕲春人的"活动胃口"
要吸引人参与,得先明白大伙儿为什么不愿意来。我们在文化宫门口做了个200人的问卷调查,发现:
- 38%的年轻人觉得"活动形式太老套"
- 25%的中年人抱怨"和上班时间冲突"
- 62%的受访者表示"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活动"
1.1 不同人群的参与密码
带孩子的主妇王姐说:"要是活动能安排托儿服务,我肯定报名。"刚毕业的小张则坦言:"能不能搞点能发朋友圈的酷炫环节?"
人群 | 关注点 | 有效触达方式 |
---|---|---|
青少年 | 社交属性/趣味性 | 抖音挑战赛 |
中年人 | 家庭参与/实用性 | 社区公告栏 |
老年人 | 传统情怀/便利性 | 广场舞队通知 |
二、让宣传"活起来"的秘诀
去年端午节,漕河镇用三个小妙招让参与人数翻倍:
2.1 故事化传播
他们拍了部微电影《粽香里的乡愁》,主角就是咱们本地的包粽高手刘奶奶。视频里她手把手教00后孙女包四角粽的镜头,在视频号上收获了5万+播放量。
2.2 裂变式邀约
开发了微信小程序"蕲春活动通",设置"组队报名享好礼"功能。组满5人送艾草香包,前20组还能获得非遗传承人指导资格。
- 第一阶段:种子用户邀请(社区骨干+商户)
- 第二阶段:社交裂变传播(邀请3人解锁专属福利)
- 第三阶段:线下活动反哺线上(活动现场打卡积分)
三、线上线下融合之道
去年重阳节的对比实验很有意思:
宣传方式 | 覆盖人数 | 转化率 | 成本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传单 | 1200人 | 2.3% | 800元 |
朋友圈广告 | 6500人 | 1.8% | 1500元 |
商户联盟推广 | 2300人 | 4.1% | 500元 |
李哥的早餐店成了案例。他在豆浆杯上印活动二维码,顾客扫码就能预约活动并获赠卤蛋。这个巧思带来了87个新增报名。
四、让参与变得"上瘾"
漕河社区设计的"文化积分银行"值得借鉴:
- 参加1次活动=50积分
- 带新人参与=20积分/人
- 积分可兑换非遗课程、景区门票
看着社区公告栏上不断刷新的积分排行榜,连退休的赵会计都忍不住说:"明天戏曲班活动,记得叫我早点儿去签到!"
五、藏在细节里的魔法
去年元宵灯会的小改动带来大变化:
- 把报名截止时间从17:00改成19:00,上班族报名量增加40%
- 在活动通知里加入停车指引图,自驾参与率提升28%
- 设置"亲子专属时段",家庭参与者翻倍
晚风拂过蕲春河畔,新一批活动海报正在张贴。卖糍粑的陈叔凑过来看了看,掏出手机扫码报名:"这次的字谜大赛,可得让我家丫头教教怎么用那个组队功能..."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