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人格竹华同人图观察手记:那些藏在笔触里的东方美学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凌晨三点半,咖啡杯见底的时候,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收藏的竹华同人图已经塞满了三个硬盘分区。作为从内测就开始追《第五人格》的老玩家,这个穿着青竹纹样和服的监管者,确实在同人圈掀起了持续两年的创作风暴。今天干脆把观察到的有趣现象都摊开来聊聊——毕竟这些民间作品某种程度上比官方设定集更鲜活。

一、竹华人设的留白处

官方资料里关于竹华的背景故事只有短短六行字:"来自东方的武者,手持青竹制薙刀,面具下藏着被诅咒的面容"。这种刻意的留白反而成了同人创作的催化剂。我整理过237张高热度作品,发现创作者主要在三个方向填空:

  • 面具下的真相:62%的作品选择保留神秘感,用阴影或飘落的竹叶遮挡面部;29%会描绘破碎面具下的伤痕(其中又有七成倾向于妖异美感而非恐怖创伤)
  • 薙刀的变形演绎:从等比例写实派到夸张化的十米长刀都有,最近半年开始流行把竹节纹路转化成发光能量体的设计
  • 和服细节考据:腰封结法正确率从2019年的23%提升到现在的68%,说明创作者们确实会查阅《江户时代服饰图鉴》这类资料

二、材质表现的三次进化

翻看2019年早期的作品,大部分竹华都像套着塑料雨衣。直到有位ID"墨渍"的画师在Lofter发了系列教程,局面才开始改变:

阶段 时期 特征
1.0时期 2019-2020 纯色块平涂,布料缺乏垂坠感,竹竿像绿色荧光棒
2.0时期 2020-2021 开始使用图层叠加表现丝绸反光,但环境光统一(竹林场景全是绿光污染)
3.0时期 2021至今 出现细分材质:剑道服麻布料、漆器木屐、哑光竹节,甚至能看出薙刀刃部的锻打纹

现在顶尖的作品已经能做到让观众"脑补触感"——看到画面就能想象手指划过竹节凹凸时的凉意,这种进步某种程度上也拉高了整个圈子的审美阈值。

第五人格竹华图片同人图

2.1 那些令人难忘的细节处理

去年某张万转作品里有个绝妙细节:竹华袖口沾着半片枯黄的竹叶,叶脉走向与衣服褶皱形成力学呼应。这种"静态中的动态暗示"比直接画飘舞的衣摆更高级,后来被证实是参考了故宫博物院藏的《风雨竹图》。

三、文化符号的挪用与重构

凌晨四点二十,窗外开始下雨。这个章节可能写得有点散——但竹华同人确实存在某种有趣的"文化混搭"现象。比如:

  • 把日本能剧面具的纹理移植到竹制护额上
  • 用苏州园林的漏窗图案替代传统家纹
  • 最近三个月突然流行起的"赛博竹"概念,把光纤电缆伪装成竹鞭根系

最颠覆的案例是某张将《富岳三十六景》海浪转化为竹涛的作品,转发区吵了三千多条讨论"算不算文化挪用"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争议本身也证明同人创作正在产生更深刻的文化对话。

顺手翻了翻桌面上的速写本,我自己去年尝试过把竹华的薙刀改造成湘妃竹的形态,斑纹用磷光颜料来表现。实验结果是失败的——在数位屏上根本看不出竹泪痕的层次,但这个思考过程比成品有价值得多。

四、创作工具的隐形博弈

说个冷知识:竹华同人圈可能是最早普及Blender的二维创作社群。因为要表现竹林的光影穿透效果,很多画师开始学习基础三维建模来搭建场景基准线。工具迭代带来最直接的变化是:

  • 2019年作品80%采用平视构图
  • 2022年已有43%使用俯视/仰视等非常规视角
  • 竹叶间隙漏光的"丁达尔效应"表现正确率提升217%

不过手绘派依然坚守阵地,用铅笔质感对抗数字时代的完美主义。有位坚持用宣纸彩墨的画师,甚至专门研究过如何用墨色浓淡表现竹制武器的重量感——她在采访里说"扫描时故意保留纸纹和渗墨痕迹,这才是东方美学的呼吸感"。

咖啡因开始失效了。最后分享个温暖的小发现:在收集的图包里,有11%的作品背景里藏着猫——窗台上舔爪子的三花,竹林里炸毛的黑猫,甚至直接把竹华化成猫耳形态。这个彩蛋的起源是2020年某个深夜,知名画师"雪饼"直播时自家猫跳上数位板,意外留下的爪印成了竹华袖口的花纹。

雨声渐密,屏幕右下角跳出存储空间不足的警告。或许该停笔了,毕竟明天(或者说今天)还有新的同人图会诞生。记得某张作品的热评说得好:"每根虚拟的竹节里,都藏着真实的热爱。"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